"我"的风景 InnerScapes:陈丹笛子 | 阚萱 | 秦晋 | 王凝慧 | 杨光南,将于12月8号开幕
INNERSCAPES
“我”的风景
开幕 OPENING
2018/12/08,下午五点
艺术家 ARTISTS
陈丹笛子 | 阚萱 | 秦晋 | 王凝慧 | 杨光南
CHEN DANDIZI | KAN XUAN | QIN JIN | ALICE WANG | YANG GUANGNAN
策展人 CURATOR
玛瑙 Manuela Lietti
策展前言
常青画廊荣幸呈现新展《“我”的风景》(InnerScapes),这是一个群展,关注五位当代中国最前沿的女性艺术家:陈丹笛子,阚萱,秦晋,王凝慧,和杨光南。此一展览,由独立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玛瑙(Manuela Lietti) 策划,展出作品颇为多元,涵及视频、装置、混合媒介等,又及一巨幅的特定地点壁画,它占了画廊最大的一面墙。
《“我”的风景》一展,观照这一群艺术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论,并致以平等的尊敬。因她们在艺术之路上,寻求更个人、更亲密,亦更独立的表达,不随波,不逐流。
为让观众,于各艺术家新近的创作心路,或久来的灵感所系,有一更深而切的了解,展览选择以微个展的方式呈现,一一分开。她们作品所讨论的议题,既关个人,又且普世。如个人身份的建立与消解,微观(个人)与宏观(社会/宇宙观)维度之间的交融和相依附,个人与其所在的社会结构之间冲突和张力,以及艺术语言的生成,它们通常以偏执乃至狂热的姿态,反复出现,我们以此可从艺术家创作中留下的不同印记里,一窥他们对时代、对历史,又及个人成长历程的回应。
在这个不时研发新技术,不断寻求最新表达方式的新时代,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犹如发出一道邀请,请大家一起重新评估个人、物质或过程的意义。她们不是机械地面对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所带来无常感和不确定性,和那些应当坚忍地拥抱,或至少有意识地质疑的东西。她们的作品,就像是一面放大镜:一方面,它们揭露了隐匿在日常背后的神秘,另一方面,它们亦将事物形而上的意蕴,化为有形之物,从而适合于我们所有人去感知到它。
艺术家们所直面,并塑造出来的“风景”,不只是她们的视觉产物,亦关涉她们的意识、态度和存在方式。
关于参展艺术家
陈丹笛子 的创作涉及录像、装置、摄影及文学。她的近期作品探讨的是在与自然或人工的日常现象偶然遭遇时的感知和体验,其中不乏疏离的人类情感,以及希望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想象来获取疏离之外的宽慰。在她那里,文本阅读、自我认知以及对于这个区域环境与氛围的观测之间产生了难以捕捉的隐秘联系,如其所言:“一切皆有意义”。
▲《未来症》,2015年,灯管及刻字(六件),尺寸可变(每件高:90厘米)
阚萱,幽默,轻松又优雅,并伴随着深刻的讽刺及批评,这就是阚萱艺术的特点。阚萱的主要作品媒介是影像,她的作品强调那些我们日常生活都会碰到,但却几乎不会注意的细微的事物、感受及情感。她的作品坚持其想象的适当及精确,并以直接单纯的方式表现。在她的影像作品中,被动的观察往往体现为主动活跃的表现。
▲ 《138元》(视频截图),2018,录像装置, 30分钟
秦晋 的创作涉及绘画、摄影、录像、装置以及行为,常常以静谧、质朴、直白的方式传递一种带有戏剧性张力的冲突与美感。暴力的消耗和重复的劳作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潜藏着的不可控力通过冷峻甚至近似毁灭性的方式得以释放。秦晋的创作与她个人的生存经验紧密关联,出生在文革末年,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社会巨变,其作品带有这一时代的集体烙印,一种面对不安全和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困惑和焦虑。转瞬即逝而又不可掌控的事物在艺术家的镜头中缓缓呈现,如同在不息流变中延续着的生命循环。担忧和坚定、屈服和抗争同时并存,关注和追问个体即将淹没的命运始终是秦晋在艺术实践中关注的主题。
▲ 《白沫》,视频局部,2014,三通道录像(彩色,有声),39'48''
王凝慧:“过去5年间,我的创作主轴一直围绕着“地球正朝着太阳垂直落下而正好错过它”这句诗经文。这句话中的事实描述了我们的生活现实及由想象召唤而来的一个启示性的奇迹。通过对天文学、物理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调查研究,和对美国阿拉斯加迪纳利国家公园、西藏高原、圣安德列斯断层、北极圈、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Biosphere2生物圈二号等科技机构和玛雅金字塔的观摩学习,探查自然环境中的奇妙界面。我发掘新型材料并进行雕塑形式的创作,使用敏感植物,苔藓,化石,陨石,银,金,水蒸气,风,蜂蜡和其他变质物质,我的作品探索了雕塑形式的物质意识。从宇宙到地质到分子,物质 - 像大爆炸遗留下来的遗物辐射,史前生物尸体变成的石头,或者从蜜蜂的腺体腹部分泌的蜡 – 都揭示了自然界中某些潜在的力量。运用宇宙代谢过程的副产品,它们形状变化并在不同时间内穿梭。作品的物理边界不仅限于其可见尺寸。运动往往是不可察觉的,它置于作品之中,其千变万化的特性体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现象。”
▲ 《无题》,2017,铁陨石,30.5 x 8.9 cm
杨光南:“作品不管使用了哪种语言,背后的驱动力都是一样的,它们都与我一直关注的个体与社会强力之间的摩擦有关,都在帮我更深入的去解读现实。譬如,“消化不良”这一想法,就是我作品《结石》的一个主题。“消化不良”的感受
和状态一直伴随着我。对于一个容易怀疑和焦虑的人来说,我们生活的现实有
很多让人膈应的东西是无法消化的,它们会慢慢沉淀、变成结石一样的东西,
悄悄渗透到作品里。”
▲ 《结石1号》,2016,树脂,不锈钢等,4 x 60 x 60 cm
关于策展人
玛瑙是一位意大利独立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专攻亚洲当代艺术。她于2003年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东方学院,其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艺术,其毕业论文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杨少斌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之后,她搬到北京并就读于清华大学,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中国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硕士学位。自2003年以来,玛瑙作为策展人、评论家和负责人,活跃在中国及海外各大画廊及博物馆展览及公共艺术项目中。合作机构包括:威尼斯双年展、以色列博物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柏林世界文化宫、意大利卡拉拉2010年雕塑双年展、中国文化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09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Massimo De Carlo画廊。玛瑙是意大利艺术杂志《艺术与评论》(Arte e Critica) 的撰稿人,同时也与其它重要艺术媒体(Frieze、Flash Art、Artforum、artforum.com.cn、青年视觉 Vision、雅昌 Artron.net 等)也有着密切愉快的合作。玛瑙是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执行策展人。她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
▼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常青画廊全新官方网站,了解更多;
Follow us on: